【湖南成人高考】高起點復習資料語文--第二十篇 宇宙的邊疆
第二十篇 宇宙的邊疆 卡爾·薩根 一、作者簡介 卡爾·薩根,美國科學家,科普作家。1934年11月9日生于紐約,長期任康內爾大學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。他深深介入美國的太空探測計劃,并在行星物理學領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。第2709號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為“薩根”。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更為引人注目: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拍攝的13集電視片《宇宙》,被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上映;此外他還寫了數(shù)十部科普讀物。1994年,他被授予第一屆阿西莫夫科普獎。1996年12月23日,卡爾·薩根安葬于康內爾大學的所在地紐約州的伊薩卡?!敖忸} 作者用準確嚴密的語言帶領我們作了一次星際旅行,向我們講述了有關宇宙的知識,并號召人類用不斷探索的勇氣去探索我們還知之甚少的宇宙。 二、背景介紹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,它有明確的主題指向和說明重點,重在知識和情理的擴展。 三、文體特點 1、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,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,不能面面俱到,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,抓住事物的關鍵,即使是拓展性內容,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。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,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,不能隨意生發(fā)其他問題。 2、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,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,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。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(知識擴展),將宇宙比做大海,激發(fā)讀者對宇宙的想像(情理擴展)。 3、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。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,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(lián),但又各有側重,各有中心。 四、說明順序 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,隨著攝影鏡頭由大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,緩緩推進。課文已經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(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,如“我們現(xiàn)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后院”等介紹性詞語),獨立成篇,從說明順序上看,采取的是空間順序: 宇宙(1-6自然段)→星系(星系群、子星系)(7-11自然段)→恒星(12-14自然段)→太陽系(15-16自然段)→行星(17-18自然段) 這樣的說明順序,好處在于: (1)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,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,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,這樣能夠更清晰、直觀地介紹。 (2)空間尺度由大到小,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,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,這樣順序清楚,層次分明,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。 (3)由廣闊的宇宙,穿過無盡的空間,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,這是探索和發(fā)現(xiàn)的過程,表現(xiàn)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“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”的熱情。“人類的未來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”,由宇宙再反觀地球,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,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。 五、難點分析 1.人類認識宇宙,是從地球開始的,為什么作者的解說,不沿著人類認識發(fā)展的軌跡進行呢? 當然,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,也未嘗不可。課文的介紹順序,是符合宇宙演化規(guī)律的,先有宇宙,次有星系,再有恒星,再有行星,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;其二,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.由攝影的角度來看,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,而先局部后整體,表述上容易混亂,視覺畫面也不好協(xié)調。 2.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? 宇宙遼闊無垠,神秘莫測。而人類生活的地球,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,“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”。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,而人類的未來,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。 3.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? 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,“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”;人類所關心的大多數(shù)問題,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、毫無意義;但是人類又是勇敢、光榮的,他們以渺小的身軀,來探索廣闊的宇宙,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(fā)出宇宙般的偉大。 4.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,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? 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,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,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
聲明:
(一)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
(二)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對內容、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。
本文地址:http://hzytkj.cn/yuwen51/4136.html